点击下载

大儒张载诞辰千年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横渠先生』?

华商头条 5小时前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2020年是大儒张载诞辰1000周年,近日,华商文学院纪念张载诞辰千年活动,邀请多位张载研究学者,首次跨地域连线,就我们为什么纪念大儒张载以及关学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展开讨论。
       嘉宾包括当今国内关学、张载研究的重量级学者,《关学文库》总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张载后裔,宋代大儒张横渠二十八代孙,原张载纪念馆馆长张世敏;韩国庆北大学博士、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教授张闰洙;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教授海村惟一先生等,并邀请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文旅研究院院长、大型纪录片《长安的村庄》总导演严伟民主持本次活动。
      《关学文库》总主编、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学智:
      关学精神对于我们依然具有重要价值
       刘学智教授介绍,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张载父亲张迪在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任上病逝,时年15岁的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走到眉县横渠时,因路费用尽,无力前行,加上看到附近的大振谷环境优美,于是决定将父亲安葬于此。从此,张载便在眉县横渠安家。
       张载长大后也曾想过离开横渠,因为在他看来,眉县地处偏远,难以聚众讲学,也不会有什么大贤名儒经过。但他又想到,父亲安葬这里,按照古礼,他要守护于此。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艰苦的环境更能磨砺人。周人的祖先,还有孔子、诸葛亮等人原本都居住在偏僻的地方,后来都取得了成功。正因为如此,在横渠这块“僻陋”的土地上,最终走出了一代鸿儒和关学宗师,同时也验证了张载“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的信念。
       后来范仲淹看到年轻的张载,“知其远器”,建议他研究儒学经典《中庸》。年轻的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开始研读《中庸》,从此踏上了学术创造的道路。从读《中庸》开始,到穷究佛老之书,再到研习儒家“六经”,经过十多年的学术探索,张载最终确立起“学必如圣人而后已”的志向。
       张载后来又从云岩县令上被任命为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遇到了正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参与新政,并询问其对新政的看法,但两人语多不合……最终,张载借病辞官回乡。
       回到眉县后的七年多时间,张载一直在横渠读书讲学。他还在家乡进行井田试验、提倡礼教,以礼化关中。张载的弟子如“蓝田三吕”以及关学后学,也大多继承了张载的这一学风,使得“关中学者,用礼渐成俗”。
       后来57岁的张载带病入京,任同知太常礼院一职,但终因与其他礼官意见多有不合以及病情渐重,当年七月再次辞官回乡。走到洛阳时,张载与程颢、程颐兄弟再次相见,并一起讨论学问,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和论学。离开洛阳来到临潼驿站歇息时,张载去世。
       张载一生著述丰富,但可惜的是有不少已佚失,如《礼记说》《论语说》《孟子说》,不过,这些书中的部分内容又被其他书所引用和摘录,因而保存下来一些。
       刘学智教授表示,张载所创立的关学,在关中大地上绵延800多年,经历了北宋昌盛、金元衰落、明代中兴、清朝嬗变的历史发展,涌现出无数对陕西思想文化乃至全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关学学人。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思想如何发展,重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注重礼教、强调躬行实践、主张学贵有用,崇尚气节却是关学的精神所在,这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宋代大儒张横渠二十八代孙张世敏:
      先祖制定的“家规家训”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今年66岁的张世敏是“关学”大儒张载的第28代嫡孙,华商文学院连线时他还在医院输液,戴着吸氧管的他与大家进行了视频直播连线。
       张世敏表示,自己深切感受到先祖张载制定的“家规家训”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因为先祖极其重视对家族子弟及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制定的“四为”“六有”“十戒”,为后裔子孙确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规范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仍被张氏子孙铭记于心,世代传承。
       张世敏说:“张载15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这六句话也成了我们张氏后裔的家规家训。我们1996年开始祭祖时背诵‘六有’‘四为’。2016年开始大年初一在祠堂祭祖时同样背诵‘六有’‘四为’。每年的祭祀活动,对孩子们的影响都非常大,孩子很早就明白了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而且明事理、懂规矩、自强不息。”
      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文旅研究院院长、大型纪录片《长安的村庄》总导演严伟民:
      关学弟子创立的《吕氏乡约》跨越国界影响了许多国家
       严伟民介绍,拍摄纪录片《长安的村庄》,张载和横渠是一开始就确定的重点。“张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家。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堂堂的士大夫气象。正像朱熹说的那样‘为天地立心’,心有大小之分,我们关爱家人、同事、同学,这是普通人应有的‘心’。”
       “我在片中重点介绍了和张载及关学相关的两件事:一是张载关学的弟子在蓝田创立的《吕氏乡约》,发起《吕氏乡约》的吕氏兄弟被称为‘蓝田三吕’,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都是张载的学生,可以说,关学的开创者和精神支柱是张载,关学的经济支柱和中坚力量是蓝田吕氏兄弟。第二件事就是日本天皇颁布投降诏书。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中就引用了张载‘四为’中的‘为万世开太平’。”
       严伟民表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重要传人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之后的历代大儒都推行过乡约。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主持制定的《南赣乡约》,就是依据南康吕氏家族的范本。”
       严伟民认为,《吕氏乡约》对端正乡村民风民俗、和谐邻里关系起了重要作用。还跨越国界影响到了亚洲的许多国家。伦理共同体的范围不仅仅限于一家一族,随着“乡约”这样一个制度的诞生使它的半径具备了跨血缘关系而扩大的可能性。这也是它随后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和亚洲其他国家被学习和推广的主要原因。
      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名誉教授海村惟一:
      张载的“四为”思想 更是影响到今天的日本
       在论坛现场,还连线了身在日本的海村惟一老师,他先吟日本汉诗一首七绝藏头诗,以表对张载的敬意:横贯东西学术隆,渠成水到古今融。千年一晃精神在,诞育门生万代弘。
       海村惟一表示,张载的思想对江户时代学者、志士影响极大。尤其是“太虚”的本体观,即《正蒙》太和篇的“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对日本阳明学创始人中江藤树的影响极其深远。此外,张载的“四为”思想更是影响到今天的日本。
       海村惟一认为,中国学者把张载的教育思想,总结归为八个方面:1.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2.幼而教之,长而学之;3.立志向学,勤勉不息;4.循序渐进,博学精思;5.学贵心悟,去疑求新;6.启发诱导,因材施教;7.虚心求知,择善而从;8.学贵有用,道济天下。我想张载就是这样桃李满天下,创立了关学。中江藤树的教育思想可谓“五正”:貌、言、视、听、思,创立了阳明学。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到中江藤树受益张载的教育思想。
      韩国大邱教育大学教授张闰洙:
      《吕氏乡约》对传统时代的韩国学者 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闰洙将《正蒙》《横渠易说》等张载代表著作译为韩文。他谈到,1286年最初从元朝引进朱子学以后,韩国开始关注起了张载和关学,但真正开始关注,是1419年从明朝传来《性理大全》以后。随着学者们广泛研究《性理大全》,几乎所有的韩国儒学知识分子都开始关注和研究张载思想。
       朝鲜时代500年间一直崇尚朱子学,张载的思想也作为构成朱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重视。但张载的思想与朱熹的理学不同,也因此对张载持批判的态度。然而对程颐和朱熹崇尚的张载的《西铭》,很多韩国学者都把它援引到自己的思想中进行诠释。
       可以说现在的韩国是最多地保留了儒教文化,至今还按姓氏构成门中制作族谱,宗宅中还有宗孙生活在其中主管各种儒教仪礼。
       传统时代的一些韩国学者重视张载的武人风貌和他的理论所具有的现实操作性。像学者朴英(1471—1540)开始从武,后从文,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东方的横渠先生”。深入研究张载思想的张峋(1532-1571),称自己的号为“鹤渠”,意思是说他是“生活在鹤山的横渠”。还有一些学者用张载的学术结合道教的神秘主义来撰写小说。
       《吕氏乡约》对传统时代的韩国学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16世纪以后随着性理学的盛行,以李滉和李珥为首的很多学者制作了乡约的具体条目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践行。乡约甚至还收录到韩国中学、高中的伦理课教材中,所以几乎所有韩国的学生都知道《吕氏乡约》的“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纲。 华商报记者 刘慧 王宝红 实习生 徐璐炜 张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