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陕西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凝心聚力新时代追赶超越
5月17日上午,随着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开工令的下达,全国最大煤矸石制陶粒循环利用项目——陕煤生态水泥黄陵年产40万立方煤矸石制陶粒项目在延安市黄陵县开工。
以“双碳”战略目标为指引,该项目是陕煤生态水泥公司以科技力实现工业固废生产应用,大力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
总投资6亿元
年处置工业固废约150万吨
据悉,黄陵年产40万立方煤矸石制陶粒项目总投资6亿元,通过深化陕煤集团内部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优势,科学有效地消纳黄陵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变废为宝”,年处置工业固废约150万吨。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煤矸石制陶粒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轻质混凝土、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及市政公共建设等领域,推动企业及地方向“绿”而行,为实现黄陵矿业固废综合利用,助力黄陵地区传统工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将积极构建全国首个‘赋能储荷、多能补充、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煤矸石转化绿色建材产业,助力陕煤集团实现‘零碳转型’。”陕西生态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超晖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黄陵年产40万立方煤矸石制陶粒项目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陕煤生态水泥公司聚焦“十四五”打造陕西省循环经济产业集团奋斗目标,在践行固废综合利用“5933”战略(5个建设项目、9个重点培育项目、3个重点关注项目、3个工业园区)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已成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传统制造业正在不断探索蜕变转型,该项目也是陕煤集团作为我省龙头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上的重要体现。
“该项目是陕煤集团立足‘十四五’发展规划和‘16555’目标,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升到企业战略决策和未来发展高度,大力实施固废综合利用与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这一战略的具体行动。”陕煤集团副总经理袁广金说。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郝渊晓告诉华商报记者,“当下,‘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陕煤生态水泥利用煤矸石实现循环利用,是我国煤炭行业践行‘双碳’战略的重大实践行动,也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实现生态循环发展,是一个长期行为,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企业效益的有机统一。” 华商报记者 张秋
5月17日上午,随着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开工令的下达,全国最大煤矸石制陶粒循环利用项目——陕煤生态水泥黄陵年产40万立方煤矸石制陶粒项目在延安市黄陵县开工。
以“双碳”战略目标为指引,该项目是陕煤生态水泥公司以科技力实现工业固废生产应用,大力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
总投资6亿元
年处置工业固废约150万吨
据悉,黄陵年产40万立方煤矸石制陶粒项目总投资6亿元,通过深化陕煤集团内部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的生产设备、工艺技术优势,科学有效地消纳黄陵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将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变废为宝”,年处置工业固废约150万吨。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煤矸石制陶粒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轻质混凝土、园林绿化、道路桥梁及市政公共建设等领域,推动企业及地方向“绿”而行,为实现黄陵矿业固废综合利用,助力黄陵地区传统工业产业向绿色生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们将积极构建全国首个‘赋能储荷、多能补充、低碳循环、绿色发展’煤矸石转化绿色建材产业,助力陕煤集团实现‘零碳转型’。”陕西生态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超晖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黄陵年产40万立方煤矸石制陶粒项目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陕煤生态水泥公司聚焦“十四五”打造陕西省循环经济产业集团奋斗目标,在践行固废综合利用“5933”战略(5个建设项目、9个重点培育项目、3个重点关注项目、3个工业园区)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已成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传统制造业正在不断探索蜕变转型,该项目也是陕煤集团作为我省龙头企业在绿色转型发展上的重要体现。
“该项目是陕煤集团立足‘十四五’发展规划和‘16555’目标,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上升到企业战略决策和未来发展高度,大力实施固废综合利用与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这一战略的具体行动。”陕煤集团副总经理袁广金说。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郝渊晓告诉华商报记者,“当下,‘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陕煤生态水泥利用煤矸石实现循环利用,是我国煤炭行业践行‘双碳’战略的重大实践行动,也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实现生态循环发展,是一个长期行为,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企业效益的有机统一。” 华商报记者 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