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载

考研是精英时代的“二次高考”吗?

华商头条 7小时前
       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457万,较上年增长80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涨幅达到了21%。在高等教育的普及下,上大学失去了过去曾经具有的社会筛选作用,考研成了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考研究生则成为学生“改换门庭”的重要通道。
       “考研热”为何会持续升温?考研是精英时代的“二次高考”吗?华商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院长,请他们第一时间分析考研“高考化”现象。
      观察:
      “考研热”现象客观存在
      需警惕考研中的“剧场效应”
       华商报记者翻阅了近年考研报名人数记录,自2015年以后,考研人数持续增长。2017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01万,随后出现了加速增长,呈现出高位上的高增长,5年净增长256万,实现了报名人数的翻番。2022年西安考研人数约13.5万,陕西省近17万人报考。要知道,2021年参加陕西省高考的人数为25.8万,作为教育大省,考研一直是陕西学子毕业后的热门选择。
       “‘考研热’的现象客观存在。”西安培华学院理事长姜波表示,一部分学生对本科学校不满意,有提升学历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考研弥补高考的遗憾。
       “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不是出于主动或理性选择,而是受媒体宣传、同学亲友甚至学校引导的影响。”高顿考研西北研究院院长李东升解释,在现有高校毕业生的去向落实率的统计方式中,升学率也被计算在内,“有高校将就业率统计的压力转嫁到了考研上。”
       当考研“高考化”成为一种趋势,上大学失去了过去曾经具有的社会筛选作用,考研成了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违背了研究生招生的本意。“相当于中小学补习班的‘剧场效应’,大家都去考研了,你只有也去考研,才能与大家保持平行。”姜波表示,“这种做法会消耗更多的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
      现象:
      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
       有专家分析,这是由招聘门槛水涨船高导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带来的是学历的相对贬值。当下,研究生学历越来越成为入职的起步门槛。
       可以说,当下的考研,已经成为社会竞争与筛选的前置条件。此前,承担这种职能的是高考,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这种前置筛选的压力,逐渐转移到考研上。如此一来,考研便成为很多大学生的核心目标,考研本身也愈加应试化。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本科学历的“含金量”不如研究生学历,西安文理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运良表示,“高等教育普及,本科生太多,企业对本科生的需求就没有那么紧迫了。就业口将更多的本科生‘逼’到了考研的路上。”当下,在一些“双非”高校,大学生活也变成了“高四”,很多人从入学起就集中精力准备研究生考试,真正的大学专业学习反而不受重视。
      建议:
      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
      避免本科变为研究生教育的“考前辅导班”
       对于大多数考研学生来说,从大三开始就要全身心投入备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牺牲掉的不只是娱乐、生活的时间,可能还有学习专业课的时间。“有一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光看跟研究生考试相关的参考书目,忽略跟考研无关的科目,甚至有的时候社会实践都不参与。”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洋表示,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考研跟人才培养不相矛盾。”张运良则认为,“考研公共课是每个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课程,跟本科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优秀的学生能够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业内人士表示,“考研的招生过程在不断优化,除了全国统一考试,还有推免制度,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因为备考而忽略专业课的不足,充分赋予大学招生自主权,让导师自己参与研究生选拔。”然而,在推免生占比过高影响公平公正的舆论压力下,推免生占比受到限制。
       “实际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方向是完全不同的。”在姜波看来,对本科毕业生来说,考研具有不确定性,找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出路。而本科四年是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是跟着就业走,跟着考研走,还是两者兼顾,对高校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把本科教育当成跳板和过渡,成为研究生教育的‘考前辅导班’,是一种悲哀。如何将考研的风险变得可控,需要高校研究和预判,让考不上研究生的学生也有出路。”
      观点:
      高分不等于能力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研究生
       在“考研热”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呈上升趋势,人力资源市场将招聘的学历砝码不断推高。李东升无奈地说,“企业选择高学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越来越多,企业的要求自然‘水涨船高’。”
       “社会需要的百分之八十都是专科和本科学生。”姜波表示,社会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在产业创造价值,在精准教育、因材施教的时代,就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千军万马冲刺考研,没有落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更没有落实教育的本质。”
       “高分不等于能力,老师更看重学生的理论、认知、动手、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李洋介绍,除了初试成绩,学校在复试方案中还会考核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学科动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张运良教授同样表示,招生学校在复试过程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再次考核,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学习习惯、知识面等方面的考核,要求学生有严谨治学的态度,更青睐具有超前、灵活思维模式的学生。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研究生。研究生的硕士阶段是过渡,这只是个基础,想真正成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要抱着一个未来要读博士的目标。”姜波认为,考研更适合真正地对研究、学术感兴趣,将来想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要抱着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态度,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更多思路,做好越学越深、越专、越尖的准备。他提醒大家,不要随波逐流,要正确认识读研究生的目的,树立正确的考研观。 华商报记者 张競之